2007年10月3日 星期三

閱【說劍叢稿】卷二(8)後感 ......始恨我不見古人,亦恨古人不見我 !

【說劍叢稿】卷二(8)“抗倭英雄瓦氏夫人” 第八十六頁有此段記載:

《瓦氏夫人是傑出的武術家,擅長雙刀……….《雙刀歌》作者吳殳就是瓦氏夫人雙刀繼承人之一。祟禎八年(1635),年方二十五的吳殳【注一】由於天下多事而努力習武,此年他在湖州遇到老俠士叫項元池,安徽歙縣人,早年有“天都少俠”之稱,精於雙刀,正是瓦氏夫人親自傳授的。 瓦氏夫人的雙刀法,通過項元池,傳給了吳殳,吳殳可稱瓦氏夫人再傳弟子。

順治十八年(1661),吳殳已是五十歲的人了,他在河北省薊縣遇到一位不肯以姓名傳世的隱者,吳殳稱之為“漁陽老人”,這位神秘色彩的老人向吳殳傳授了劍法。掌握了漁陽劍法,吳殳覺單器的優點在速度快,原因是力量集中,但實戰中避開或格開對方兵器後立即還擊時,又顯得不如雙器便捷。這使他聯想到瓦氏夫人雙刀法的優點。不過瓦氏夫人雙刀左右并用,是其長,也是其短。左右手平均而無主次緩急之分,往往影響到速度,影響到畢其功於一舉的效果。於是,吳殳以漁陽劍法注入雙刀法,右手為主多用劍法,自然就是多用刺法,左手為輔,以刀的劈法為主。一旦避開敵器,踏過“拍位”,左手疾施斬殺。

吳殳對這瓦氏刀法與漁陽劍法為一體的獨創甚嗚得意,他在《雙刀歌》之末寫道:

今以劍法用右刀,得過拍位乃用左。

手眼清快身腳輕,出峽流泉風撼火。

始恨我不見古人,亦恨古人不見我 !

………………》

閱畢想像到吳殳其運刀法描述十分似今天的劍道中的逆二刀打法,其中拍位似乎是在說“間合”,“一足一刀”或二刀流短劍在前拍按對手之劍就長劍劈之。而且吳殳也是“單刀圖譜”作者,他的時代日本刀法已廣泛被沿海武術家和軍事家研究推崇,影響了其刀劍法是一定的事實。

三個世紀後,吾輩國人習刀弄劍的表演悅觀眾武術家,可曾了解到古人的經歷和實用刀劍法的來龍去脈呢。假如瓦氏夫人、項元池、漁陽老人、吳敬岩、吳殳、李良欽、俞大猷、戚繼光、程宗猷、屈大均、劉雲峰等武術家【註二】共聚此時代,一起觀看今天的將進入奧運會的中國武術表演會有什麼樣的光景呢?

他們此批顯赫時代的武術家對日本刀法的學習十分認真地研究和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一個由完全引進到力圖揉合中華刀劍法再推新的階段。現在三百多年過去了,竟然還有中華國粹分子在大吹今天的中華武術套路表演,看不起日本刀劍法,實在反智和愧對先賢哲人。

吾輩現在習“劍道”(日本刀法) 就將深深體會到《始恨我不見古人,亦恨古人不見我 !》。


【註一】吳殳,明末清初人,著名詩人,史學家,武術家,是著名“手臂錄” “單刀圖譜”作者。

【註二】以上人物全記載在
【說劍叢稿】卷四(19)歷史上中、日、朝劍刀武藝交流考文章中。 

 

2004
初夏佛祖生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