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讀這一段,出於馬廉禎先生著的『雙手刀法源流』一文中:
『……,如果用看慣了花技招展的當代“長拳”的眼光來看雙手刀,自然會覺得它很單調,甚至有些呆板。然而,雙手刀正是在這“單調”之中見精神,“呆板”之中求流暢。
所謂“單調”,是說它的刀勢和步態都有嚴格的規範,動作之大小,進退之尺度,全在一定的規定下進行,不允許隨意變化和玩弄所謂身法。這種近乎刻板的要求,是現代一般武術中不多見的。然而,這一刀一勢一進一退,都非常之吃功夫,需要從大功夫、大辛勞入手,在千萬次的練習中求得成功。在正確指導下,練之既久,功夫到了,“刀味”便慢慢滲透出來,長刀特有的“殺氣”也會放射出來。這時,隨著“腳法”日見提高,流暢感油然而生,練之者自能領略到“流暢”所帶來的愉悅,游刃自如,神氣淋漓,欲罷不能。觀之者能得到一種在花派武術那裏絕對享受不到的氣勢感和韻律美。馬明達先生說,這如同寫字,總是從橫平豎直入手。後來寫 多了,楷、行、草都來得,有了相當的自由度,反感覺橫平豎直的一筆一劃其實是最難掌握的,也最見筆法的功力和精神風采。
就練法而言,雙手刀不華麗,也不複雜,更沒有什麼玄妙莫測的東西,這方面切不可聽信那些渲染浮誇之詞。武藝之道,真正實用的東西從來都不複雜,大凡過份複雜的東西便不實用,這是一條鐵律。……』
我們習日本劍道型時似乎對上面描述的有似曾相識感覺,劍道型就是日本劍道的原型和神髓所在,七式是兩人持雙手長刀互對,三式是一人持雙手長刀,另一人持單手短刀。當中法度有板有眼,外行人看比較呆板、單調,它的刀勢和步態都有嚴格的規範,動作之大小,相方進退之尺度(日語謂:間合),全在一定的規定下進行(故日語謂:型),不允許隨意變化和玩弄所謂身法。這種近乎刻板的要求,正完全吻合上述的文字描述(已下面間線文字)。
“刀味”便慢慢滲透出來,長刀特有的“殺氣”也會放射出來。這在劍道型或比試(日語謂:稽古)中就很強調這樣相同的東西,其“劍先”和“氣殺”是異曲同工之意義。
日本劍道型是集各派古流劍術之神韻制定成的招式,不是簡簡單單的劍招對拆,不論攻方守方(日語謂:打太刀和仕太刀),其動作中都含有古流劍術實用著名劍招,筆者功力尚未到家,只研究出或得知一二,例如第五式(日語謂:五本目)之守方使用的第一個動作來源自:京八流之鞍馬流,第九式之持長刀攻方第二動作從下段(五行構之土形構)上劍時給對方短刀所制便退步協構(五行構的腰旁之金形構)再回身上步正斬下,這是天然理心流的名技,在日本電影御法度中可以見到,因為此描述幕末『新撰組』故事,有天然理心流的劍客傳人,故曾作嚴謹參考。其它各招是一定有柳生新陰流,一刀流等著名劍術流派的劍招採納於劍道型中,也希望日後能多了解,因為日本劍道人對這方面比起中國劍道人,傳統上文字上有更深了解,非精通日語劍道修習和古流研究愛好者,便難以捉摸。
曾在網路看見一中文網站有人寫日本劍道源於居合道,真是令我眼前一白,這樣的言論來點評劍道吹捧自身想推廣的居合道,是不負責任的幼稚行為,也在內行人眼中露底。居合道是比較後期的一種劍術,是古流劍術之後的東西,何以說成是今日竹劍劍道的源頭呢,撰文者一定沒有見過或深入了解“劍道型”這十招。
我也認為“苗刀”是已經滲進了套路演武的過門招式,以滿足觀眾。故其刀味和殺氣大減,否則其招式會相同於韓國存下來的本國劍法或花郎劍法。
在日本旅遊時曾在池袋一書店中看到一本日本人著研究中、日劍術源流和互相影響的書,就有說出今天日本雉刀原型源於中國青龍掩月關刀,至於『單刀法選』中一些招式圖跟戚繼光手頭那本『猿飛隱流』,可能是日本失傳的陰流中車劍招式相同使用法和勢(日語謂:構)法,只是『單刀法選』中的繪圖人物中國化了令人看到似有出入,但其持刀勢和『猿飛隱流』圖譜中的猿猴持刀是相近的。其中還有很多描述,。
這可是日本人花精神去研究此段失落的刀劍文化交流,真是令人精神一振,也證明了中國雙手刀法鼓吹復甦者馬明達先生的考証是不是孤獨的上路,日本和韓國有識之士,連我們小小的『劍視』在這方面都是在一直向此發掘,期待中國雙手刀、劍法能重新讓中華兒女認識,也如明朝名將戚繼光曾把日本刀法積極引進, 在那時代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裏,在他軍隊中積極推廣日本刀法,並且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訓練教程。
那今天大家能虛心去體會日本劍道和不忘本的研究中華雙手刀、劍法,相信我們下一代將重現中華古劍道列入重要文化財產中,是比少林功夫還要古老的中國劍道。
~全文完~
2004年12月6日
華人社會從來少有 六三四 和 修羅
-
西洋拳就擂台搏盡,爆眼⻆血流,分勝負後便可握手言好,不記仇。
國術比試,〈葉問〉劇本形容得好,閉門食飯再打拍膊頭,要面子。
所以日本劍道來到華人社會,跟對手比試或稽古時的輸贏看法,段位價值觀的看法,便會扭曲變質。一句: 「華人社會從來少有 六三四 和 修羅。」
~~俺深愛劍道,身為仗劍者,只好...
6 天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