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4日 星期四

探討劍道發聲奧祕


有很多劍友一場比賽便聲嘶力竭,喉嚨沙啞,但見有些各地不同劍道場或地方或段位的劍手也各自有不同的【發聲】,更什是同一道場或館也會各人有各人自我風格的發聲。最近整理資料無意中找到三頁台灣 張樹發 老師以前台灣劍訊發表日譯中的文章,重看令人更容易明白劍道發聲的奧秘,現重印寫出來給各劍友分享或重溫一下,也是福祉吧。



********************

心不正聲不清‧氣不滿聲即弱



劍道講究身法‧刀法‧心法。其實這些不是單獨的而是總體配合而成,外形‧內在無所隱形,達到攻守一致,無懈可擊是我們修煉的目標。今只對【發聲】一項,列舉日本數位名家的論點以供參考。

伊保清次

劍道要求轟轟烈烈的氣魄,因而講究發聲和氣勢。使少年們養成發聲習慣是很重要的,由丹田用力大聲練習是天天不可少或缺的。道場上也教導他們吟詩歌詠,也有情操教育的功效,真是一石二鳥之策。

松本敏夫

打擊時的發聲是,架式時的口細開,由腹一氣出聲,要短而強發出,馬上閉口,舒~~地由鼻補足氣息,才能準備再來的動作。

稻富政博

比賽前告訴自己【鬆肩】‧【發聲】,養成這種習慣。

管原惠三郎

喊聲,尢其是要攻擊時發出的聲,是為自己增加氣力,擴大動作和擊劍的勢力,是一種對對方施予壓力‧封殺對方氣勢,於制止對方的動作上最為有效,所以說是一種武器也不為過。從而喊聲應要有力而由下腹部發出乃可,如由嘴唇發出,不但失去效果,反而會被對方輕視。又粗野且有損品格的發聲也應嚴戒之。

古訓說:【心不正聲不清‧氣不滿聲即弱云云】。無濁清澈的聲音是由嚴正之心而出,又說明由氣力充實的狀態才能發出有力的聲音。希望能學得一套清澈大而有力能攫出對方肺腑尖銳的聲音。

凝聚滿身的毅力,在體內成火花瞬間稱為氣勢。此氣勢迸發成聲,稱為發聲。本來叫喊聲,即不喊不能出聲,初學者不能體會這種氣勢,故先從形而進入精神的做法,發出喊聲就好。發聲雖然出聲,若不能因而將全身的活力凝聚成聲則不行。因此施行中偶然真的氣勢的道理也會體會出來。反而失去效果,因此希望能做關鍵性的喊聲。

馬場欽司

劍道氣勢是很重要的。如同車子加油使引擎增加迴轉,人類宏大的發聲可使心身充實做出預想不到非常漂亮的技法。說來簡單,其實難做到。特別高齡後發出大聲就是件苦差事。發出裂帛的氣勢相當耗費能量,即使年輕時持續練習,也會使體力衰落而疲累。對這種人以最大限度的氣勢做練習,連做六‧七次的小手--->面連擊就會氣喘不過來。不是含糊發聲,而是【呀! 小手! 面! 】,由腹底出聲這麼辛苦而來。如果忽視此點就辦不到了。一疲累,聲音會變小,因為平常就要盡量大聲發出,發聲的臨界點有必要再提高。

如何使發聲宏大呢? 有種種方法,家父教的是:【如木棉如絹】或【如枯木如活木】地來做。木棉和絲絹,枯木和活木在氣勢上是表演不同的。撕破木棉時是剝剝發聲的裂帛氣勢,而撕破絲絹時是高昂發音的尖銳氣勢。枯木是爽脫的聲音,活枝是柔黏的聲音,其不同是與棉/絹一樣的。一站起來制對手起頭,用破木棉或折活枝的裂帛氣勢,而自由已攻入間隔出技時,使用撕裂絲絹或折枯木爽脆尖銳的氣勢。

劍道型中,攻者喊聲是【呀】,守者喊聲是【拓】。劍道中也必須分別使用攻和守的氣勢。我在練習中較注意的是,不管是什麼樣的練習或面對怎麼樣的對手,必定先發出氣勢,而且全力出聲。在例行練習或對較下者練習時,常常忽略掉氣勢。特別是發聲雖可以,但打擊時的喊聲許多就不會伸揚。在面對偶爾才對打的人,打擊瞬間發出炸裂的氣勢,會令人感到意外,但在面對天天練習的人時因習慣了,故發聲也忽視了。為慎戒起見,應要常常保持攻的心情,先鼓起雄大的氣勢。家父常說:【要做攻勢的練習。(不是衝擊練習)】

以上各家所言,我自己是忠實地學習著,感覺有安定心神,湧現氣力的效果。另外,這也是檢驗丹田有否用力的一種方法。原來遠遠聽其人練習發聲,就可明瞭其人之程度,真是良有以也!



********************



看到此文真是劍道論【發聲】的稀有文章,如何心領神會則看大家自己了。文章中【丹田用力】一言應該是指發聲時你的小肚是充實的,如果是鬆的則是沒有丹田用力了,只是胸肺充實的叫聲是還沒有真正懂【發聲】,更下者使用喉嚨大喊,一次練習或比賽便聲嘶力竭,聲音變沙啞,是真的發聲錯。

另一方面,【發聲】也是中國拳法中很注重的奧義,千斤垂功夫一定要吐聲發勁,注意中國很多功夫典籍中使用【吐】來形容發聲,故其更能令人意會是從丹田吐出的氣而成聲。再者,太極,形意的【亨】‧【哈】二氣來引發強大的內勁,可是和劍道【發聲】有相同的意念。中華劍友看來可以從這方面探索,因為日文劍道書籍對不專門有日文學習的劍友來說是很難參透其中奧義,反而中文拳法經貿典一語道破其中奧義。李小龍先生 生前也研究日本劍道和各家中國拳法,其奇特【發聲】大有可能啟發於此呢。

其實,萬法歸一,希望中國劍道修習者能回看一下祖先的一些拳經書籍也會令中國劍手更進一層樓。

將劍提高到興道同符,最早出現於世的可是我們的 太史公-司馬遷寫在【史記】中。也是漢朝前稱劍技為【劍道】的原因。故尋古籍找劍道奧祕也是中華劍道人的一種應受重視的一環。文武不岐,千萬不要重偏任何一方,將來才有出色的國手出現。

全文完

29/4/200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