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竹劍正確是左手在前額上,任何一個劍道人都曉得。但如何可更快、路線和合理…..等,皆不是今文想探究的。
有一種教新人的揮劍方式是把竹劍過頭往後放時貼近臀部,要成功這樣揮劍,頭不能前垂和腰一定要挺直,故這是培養新人注意腰馬拔挺的一種傳統劍道館喜愛採用的方式。但真正揮劍當然會指明無須如此大動作,實際穿著護甲時也沒有可能提手如此呢,所以這是基本方式來使新人體質強起來的古人智慧。 今天,社會人劍道場組織多了,很多訓練方式也出現了改變,很多已經沒有要新人如上的大枝大枝地揮動竹劍,只要求手過頭更是基本揮劍之要求。 現此談論不是比較,只是令劍道後學者了解,千萬不要被誤導以為大枝地揮觸及臀部的動作是會傷害身體的不良訓練,問題是沒有要求你大力抽後打自己臀和腰背,只要挺拔輕提大枝地揮是傷不了的。所以明瞭才是真正的態度,不是以訛傳訛。
劍道基本是大的揮劍,似中國功夫的少林長拳,先練筋骨和腰馬。到相當日子便進入無須揮太大動作也能發出相同的效果,因為身體強化了和協調性比以前靈巧,下盤馬步或前踏步也從腰際產生了以前發不出的腰勁,所以手中竹劍的打擊勁道明顯有強大變化。見到修煉日子更長和更強的劍手根本是從腰發勁,竹劍從腹部向前如往對手炮彈般推刺出成打擊面,當然腰際挺直使出來,打擊中面的勁力一些都沒有比大揮的劍輕,完全是內勁的表現,以小巧的揮動但透過腰腿和夸的配合,中國武術便叫”發勁”,無論內外家拳武術最終都歸於這個,功力深厚就是懂使勁力。
回說劍道,這樣的炮彈般推刺出成打擊面根本不是運動型劍道的打擊勁度,運動型劍道只是功力和日子不深的劍手去使出這樣的不湯不水一擊,在賽例中可取得一本,但給予評為《摸》的一本打擊。了解是這樣打擊法根本沒有問題,只是不懂得發勁的資歷淺和學生劍手來使出這樣一摸,便在不明瞭下出現以訛傳訛的很多不同論點了。
有了下盤”勁”的觀念,則中國太極拳和形意拳中同樣為發勁練習強化腰腿和夸的《站椿》功夫,可以套用在劍道基本訓練中是大有可能的,這不是筆者妄言,因為日本劍道家- 馬場欽司 先生在其論上段一文中便有提及他在大學時代跟隨小野十生老師學上段基本時有以下一段: “ ……”練上段要從舉刀入手。”…..那時候,次次到先生那裡,總能看到很多雙足踏地練習椿步的學生,對於我來說,這是很有好處的。…….”。文中是描述他們是練習雙足踏地的提手舉劍上段站椿,很多時站到筋疲力盡時,老師再要求開始使用上段稽古。看到此文,我們應該了解往昔日本劍道家已經懂使用站椿來強化劍手。可以百份百說明劍道訓練是武術訓導,是與所有武術的根基相同,下盤腰夸、馬步和椿步這些是有共通的。 至於站椿的科學分析已經有台灣旅美太極拳高手寫下來出了書,古人的智慧真是深不可測呢,連欺騙大腦使全身機能和腎上腺增多的如此簡單不動站椿方法也可以想出來。
百流一源,劍道中一個練習基本最大的秘密就在此中尋。今天的劍道只不過在運動化方面來成功包裝而已。
愚見還是喜歡把竹劍敲敲臀部那傳統方法,因為深信古人比今人有大智慧。
2004‧8‧12
華人社會從來少有 六三四 和 修羅
-
西洋拳就擂台搏盡,爆眼⻆血流,分勝負後便可握手言好,不記仇。
國術比試,〈葉問〉劇本形容得好,閉門食飯再打拍膊頭,要面子。
所以日本劍道來到華人社會,跟對手比試或稽古時的輸贏看法,段位價值觀的看法,便會扭曲變質。一句: 「華人社會從來少有 六三四 和 修羅。」
~~俺深愛劍道,身為仗劍者,只好...
6 天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